簡而言之
Evo 8 的外觀很有質感,而且從類比/數位輸入,到類比輸出的延遲很低。只是 6.3mm 的輸出為非平衡輸出,這部分跟說明書不符,購買前要考慮一下。
使用體驗(整體優缺點)
盒子很好看,外殼跟盒子吸得很緊。正常情況下只要拿好外殼,靠重力就可以把盒子打開。不過裡面如果是空的,就需要甩兩、三下才能打開。
外型很有質感,只是長灰塵時會很明顯看得到灰塵,所以我平常把它當音量旋鈕時,會把盒子裡附贈的小蓋子蓋上去,灰塵會稍微少一點。可惜因為那個蓋子在旋鈕附近有縫隙,所以還是會有一些灰塵跑進去。
大大的旋鈕加上其段落分明的回饋,讓人在調整時會覺得很舒壓。而且很方便調整音量—用 Evo 8 的硬體或軟體都能調整。
有人覺得 Evo 8 比其他錄音介面,有一個不方便的點,就是沒辦法在硬體上一口氣看到所有設定;但若用 Audient 的 Evo 軟體介面,在一個螢幕上就能顯示所有設定和錶頭(音量計、 Meter ),所以我覺得硬體不是問題,反而是優點,因為硬體看上去很整潔。加上我個人的習慣,我都會用雙螢幕,所以一個螢幕放 Evo ,一個螢幕放樂譜和 Evo 8 附贈的 Cubase Element ,這樣使用上滿方便的。但如果上到 Evo 16 的話,一個螢幕就會放不下所有 I/O (輸入、輸出)。所以想要一口氣看到所有 I/O 設定和錶頭的話,就需要更大的螢幕、更多的螢幕或其他錄音介面。
廣告標榜有 Evo 8 有 4 個輸出,但這四個輸出(在 Evo 軟體中)其實是 2 個雙聲道輸出。如果要有 4 個獨立輸出的話,就要調整輸入的左右平衡來達到。例如把某個輸入先送 0 dB 到 Output 1/2 ,再把 Pan 調整到只有左聲道,就會變成只有 Output 1 有聲音。值得慶幸的是,這兩組雙聲道輸出是可以獨立混音的。
還有一個小缺點,就是如果用豆腐頭(充電器)的 USB 來幫 Evo 供電的話,這個錄音介面就只是會閃爍的盒子而已。可以輸入、調整輸入跟輸出的音量,但是沒辦法輸出訊號。我猜這是因為沒有軟體的幫助,它就會恢復原廠設定,也就是每個輸入的 Volume (不是 Gain )為 -∞ dB,所以訊號壓根就不會送到輸出去。
至於 Smart Gain ,其實也沒有多 Smart 。 Smart Gain 只是幫你用比業餘人士久一點的時間定 Gain 而已,所以其實不是很必要,也不需要打廣告打得那麼兇。如果你錄音或現場混音經驗真的不夠,應該是要學習怎麼定 Gain,而不是交給程式來解決。有一點經驗的人,邊轉 Gain 邊看錶頭,就可以比 Smart Gain 還快了,而且也比較放心。
內部數位混音器延遲
Evo 8 的說明書標示其內部數位混音器延遲( DSP Mixer Roundtrip (In to Out) Latency )在 96.0 kHz 時為 0.281 ms ,實測為 0.28 ms,符合。如果要真正的即時監聽,最好要選到 5 ms 以下的,對於有在玩音樂的人才不會感覺到延遲。
我個人是只要聽到延遲超過 10 ms 的聲音,就會感覺吉他和唱歌的聲音怪怪的,可能是因為和原本的聲音產生干涉了。
想要測試的話,可以用拍手或節拍器這種比較短的聲音來看自己能忍受多少延遲。
軟體處理之延遲
以下皆為 Cubase Element 12 顯示的資訊,依據輸入和輸出合計造成的延遲作排序,由慢到快。
採樣率 (kHz) | 採樣數 (samples) | 輸入 (ms) | 輸出 (ms) | 總計延遲 (ms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44.1 | 512 | 13 | 14.5 | 27.5 |
96.0 | 1024 | 12 | 14.5 | 26.5 |
44.1 | 128 | 4.4 | 5.5 | 9.9 |
96.0 | 256 | 4.0 | 5.4 | 9.4 |
44.1 | 32 | 2.2 | 3.5 | 5.7 |
96.0 | 64 | 2.0 | 3.4 | 5.4 |
44.1 | 16 | 1.8 | 3.5 | 5.3 |
96.0 | 16 | 1.6 | 3.4 | 5.0 |
穩定度
單軌輸入,一個雙聲道輸出,96 kHz 下的以下三個數據。
- 最快發生 Audio Drop 的時間。
- Evo 軟體的 CPU 使用率峰值。
- 整台電腦的 CPU 使用率峰值。
電腦只開 Evo 軟體、 Cubase 、記事本、工作管理員。 Cubase 只輸出節拍器。
Samples | Drop at (s) | Evo (%) | Overall (%) |
---|---|---|---|
1024 | > 600 | 10% | 25% |
512 | > 600 | 15% | 25% |
256 | > 600 | 20% | 30% |
128 | > 600 | 20% | 30% |
64 | > 600 | 25% | 30% |
32 | 60 | 35% | 40% |
16 | 15 | 70% | 80% |
另外用 HWiNFO 觀察,發現在 Buffer size 為 32 samples 時,已經發生 CPU Throttling 了。這可能是因為我的筆電*性能不夠好,所以負荷不了。
若用四軌輸入、 96 kHz ,測試結果如下。基本上跟上面單軌輸入的結果一樣。
Samples | Drop at (s) | Evo (%) | Overall (%) |
---|---|---|---|
64 | > 600 | 25% | 30% |
單軌輸入,設定在 128 Samples 或更低的情況下,只要有開其他程式,在 3 分鐘內都會有機會發生 Audio Drop 。但每個人的電腦性能不一樣,所以還是要以自己測試的結果為準。建議一定要找時間測試,不然實際要用的時候很可能會出事!
* 我的筆電是 ACER SF314-56-592L , CPU 是 i5-8265U ,有 12 GB RAM , Cubase 和 Evo 軟體安裝在 SSD 上, Cubase Project 儲存在 HDD 上,測試時是插電、最高效能的模式,加上額外風扇散熱,電量 100% 。(注意,因為使用時 Cubase 和 Evo 軟體都已經載入記憶體內,加上過程中沒有錄音或存取檔案,所以只要 RAM 夠多, SSD 和 HDD 基本上不影響效能。)
上電後 XLR 輸入阻抗(DC)
不論將輸入的 Gain 或 Volume 設定在多少,直流輸入阻抗都是以下的數值。下面測試 Line 輸入和 DI 輸入時也是。
2(+), 3(-), 1(GND)
(本圖片改自Wikipedia上Omegatron以創用 CC BY-SA 3.0授權的File:XLR pinouts.svg。)
說明書標示輸入阻抗( 2 → 3 )大於 3 kΩ,實測為 13.55 kΩ ,符合…嗎?因為我手邊沒有符合他輸入頻率範圍(20 ~ 20 kHz)的訊號產生器,所以以上數值僅供參考;這些數值無法測出 Evo 8 的真實的輸入阻抗為多少。
上電後 Line 輸入阻抗(DC)
2(T/+), 3(R/-), 1(S/GND)
說明書標示輸入阻抗大於 10 kΩ ,實測為 26.3 kΩ ,數值供參考。
上電後 DI 輸入阻抗(DC)
說明書標示輸入阻抗為 1 MΩ ,實測為 1 MΩ ,而且是非平衡輸入,數值供參考。
Line 輸出、耳機輸出電壓
將峰值達到 Evo 軟體顯示(數位) 0 dBFS 的粉紅噪音送到 Line 輸出,測得最大交流電壓為 1.6 V ( 6 dBu ),平均 1.45 V 。 而 Evo 8 的說明書標榜 Line 輸出的電壓最高可以達到 2.7 V ( 11 dBu ),實測衝不到這個值,差了約三倍的音量( 5 dBu ),這應該是電表測量的誤差造成的。
不過在相同(數位)音量的情況下, Evo 8 比我電腦的音效卡還要大聲 2 倍。也就是說, Evo 8 設定在 10% 音量時,聽到的音量相當於把我電腦的音效卡設定在 20% 時的音量。而且 Evo 8 也比較容易推動大阻抗的耳機,不會像電腦的音效卡會造成爆音。然而如果你用 Superlux TM58S 或其他麥克風收你自己唱歌或彈吉他的聲音,送到耳機的聲音很小,會造成監聽的困擾。所以建議買耳塞式的耳機來監聽自己發出來的聲音。
旋鈕的一個刻度,從電腦音量條看,比 1% 還要小,所以可以調到真正想要的音量,而不像在電腦上調整,都是以 1% 為單位來調的。
Line 輸出只有 Tip 跟 Sleeve 之間有電位差, Ring 跟 Sleeve 之間沒有。所以實際上輸出是非平衡輸出,這跟說明書標示的平衡輸出不符。
參考: https://www.radioworld.com/tech-and-gear/that-thing-a-solid-state-mic-preamp-project
備註:我的電表是 TASI TA801C ,測交流電壓時的輸入阻抗為 10 MΩ 。
Line 輸出阻抗(DC)
測試方式:轉接成XLR母頭後,用電表量穩態電阻。
上電(接 USB 到電腦)後的結果如下圖。
斷電後的結果如下圖。
說明書標示輸出阻抗小於 100 Ω ,實測為 44 Ω ,數值供參考。
耳機輸出阻抗(DC)
測試方式:同前。
上電後的結果如下圖。
斷電後的結果如下圖。
說明書標示輸出阻抗小於 50 Ω ,實測為 13.3 Ω 以及 16.0 Ω ,數值供參考。
耳機輸出頻率響應
把數位 0 dBFS 的白噪音 WAV 檔輪流輸出在「電腦內建音效卡 (Acer) 」和「 Evo 8 耳機輸出」,音量 100% ,並用 Evo 8 的 XLR 輸入接收聲音,得到的頻譜如附圖。(圖中白色比紅色大 5dB 。)因為二者都是以 100% 的音量來輸出,所以產生一些爆音( Distortion )還可以接受;加上原本的白噪音音檔就不是很完美的白噪音,所以有些許偏差,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。這部分我還無法看出孰低孰高。
幻象電源
四個 XLR 輸入的 Phantom Power (48V) ,可以獨立開啟或關閉,不像有些設備是一次開啟兩孔或更多。而且 48V 可以直接在硬體上面操作,使用上還算直觀。
測試過四個孔都可以正常操作,只是剛打開 48V 的瞬間,錄音會看到很明顯的突波。 Evo 8 像大部分的設備一樣沒有做防突波的設計。
性價比
整體來說,在 7,200 元台幣的這個價位,能買到 4 in / 4 out 的錄音介面,而且功能還算齊全,性價算高了。不過有些功能因為付的錢還不夠多,就被閹割掉了。如果想知道詳細功能,可以去看官方介紹或說明書。
同樣是 4 in / 4 out 的 Focusrite Scarlett 4i4 3rd Gen 要 9,000 元以上,比 Evo 8 貴 1,800 元,但我覺得還算合理,畢竟 4i4 有他們家專屬的 Air Mic Preamp ,很好聽;而且 4i4 有 MIDI 輸入、輸出,這兩個特色在 Evo 8 上面都沒有。詳細規格可以去看 4i4 的官方網站。
然而 Evo 8 的四個輸入是 Combo Jacks ,所以 6.3 mm 或 XLR 都可以做輸入,這點滿方便的,比 4i4 好。
可惜在輸出方面, 4i4 又贏回來了,因為 4i4 的說明書標示有平衡輸出; Evo 8 標示平衡輸出,但我實測卻發現是非平衡!這點很不優。
簡而言之, 4i4 是真的做得很好。而手頭比較緊的人則可以入手 Evo 8 。
總結
Evo 8 有很多吸引人的點,諸如四個 Combo 輸入、過軟體時的低延遲、軟體能設定 Gain 、獨立開關的幻象電源、價格便宜一些。
但同時也要注意其缺點,像是無法在硬體上一次看到所有音量、必須接電腦才能設定音量( Volume ),以及沒有 MIDI 輸入和輸出。
以上分享僅供大家參考,一些不專業的評測而已。在購買任何設備前,還是要三思,並了解所有優缺點之後,再行購買喔!
另外,如果有任何缺漏的點、上述內容勘誤或有一些建議,再麻煩用「關於我」頁面中的 E-mail 來聯繫我。感激不盡!
感謝你看到最後,所以誠摯附上我之前在幫活動錄音時, Evo 8 默默付出的照片。四個輸入分別是控台區收音麥克風(收觀眾)、舞台區麥克風(收表演者沒拿麥克風的聲音)、音控台 L 、音控台 R 。兩個輸出是送給控台的,這樣我就可以用電腦放音樂了 :D 。
Rays